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 正文
榆林 以绿为底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2023年塞上环保世纪行侧记
来源: 陕西日报      时间:2023-09-09 09:09:53

上左:米脂小米。常旭峰摄 上右:榆溪河生态长廊。延杨红摄 下中:无定河湿地。延杨红摄 底图:横山蟹米稻田。常旭峰摄

2023年塞上环保世纪行启动。


【资料图】

首批氢能重卡在榆林发车。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为此,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组织2023年“塞上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细数榆林描绘“青绿山水画卷”的点点滴滴。

截至目前,榆林生态区已实现由黄变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植被覆盖率达36%,年均入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5.13亿吨降至2.12亿吨。2021年全市16个国控断面整体水质改善幅度在全国339个地级市中位列第2位,流域内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于国考目标6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在93%以上,构建了集生态、水资源、农业及绿色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全域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

◆ 西部最大城市中心绿地公园——“绿心”脉搏强劲

芦苇飘荡,清风满塘。2013年开始,榆林市分期对榆溪河进行了生态治理和保护;2019年,榆林被评定为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3年,榆溪河生态长廊开始申报国家4A级景区。

十年的努力让榆溪河生态长廊成为榆林的“城市绿心”,为城市凝聚起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向心力。

用生态优势强化宜居价值。榆溪河生态长廊种植各种花卉、乔灌木130余种,野生鸟类、水生动物种群也在不断扩大,已形成榆溪湿地生态体系。

榆溪河生态长廊是一处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多元化公共空间,北起于红石峡、南止于氮肥厂水库,全长19.8公里,共342.62公顷,生态长廊内“水—绿化—建筑”的无缝衔接,充分融入榆林森林城市和榆林长城公园的文化脉络,形成“生态观赏段、休闲运动段、活力商业段、文旅消费段、艺术生活段”五个片区,呈现给市民完善的服务配套、多元的生活场景、丰富的绿道景观。

一座城市的自信从何而来?文化底蕴厚植是关键所在。榆溪河生态长廊规划之初,就以展示陕北文化为基底,以镇北门封、民族融合、驼城人杰等景观展现榆林的历史文化和边塞风情;以榆阳小街、五哥放羊、乡韵窑影,榆溪阁等景观展现黄土高原上陕北特色的民俗民风;以渡渡美术馆、民间书画院、摄影交流中心、插画协会、旗袍秀协会带动榆林人的书香气;以榆阳八景、圣都乐园、大美榆林水景演出等景观带动文商旅产业聚集,以荷花移植恢复榆林人的莲花池记忆,同时通过“城市绿心”贯穿“长城文化公园”建设,让城市生态与古城文脉连接,让生态长廊变为生态文化长廊。

以“城市绿心”带动城市更新。宜居宜业宜游是河道更新的主题,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能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渡渡美术馆、湖心岛、沙滩戏水区、运动公园、自行车道、酒吧、咖啡厅、夜游经济、营地经济带来的不仅是空间上的无边界,还有产业上的无边界,这种模式正是榆林城市更新行动中努力打造的消费新场景,让城市质感大幅提升。通过健步行、骑行、马拉松、群众运动会为每年的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土地日做宣传,用书画展、摄影展、设计展等多种形式,参与“榆林过大年”“榆林非物质遗产年会”“航空文化旅游节”“清爽榆林”等活动,以此提升市民的境界和审美,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构建全民共享、全时开放、全域连通的公园开放格局。榆溪河生态长廊不断营造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让生态长廊变为活力长廊,助力优化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

“建成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榆林的“城市绿心”,将成为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文旅IP。

◆ 让黄河安澜泽被后世——“绿水”滋润万物

当大漠与黄土高原交汇,群鸟栖息的无定河湿地蔓延到天边,奔赴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约定。

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作为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原为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故有无定河之名。而在毛乌素沙漠风沙草滩和黄土高原的沟壑中间竟生出一片万亩湿地,这就是位于横山区北部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水禽为主,同时,探索持续、合理、适度利用湿地资源的途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生态旅游和生产示范等活动,达到保护与发展“双赢”,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绿树森森、流水潺潺,尽显“塞上江南”生态之美。

自2009年建立以来,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横山管理站按照分区管理模式,对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采取规划先行、保护优先、生态修复、公众参与等措施,实现湿地生态蝶变。

这个季节走进无定河湿地,站在波罗古堡城墙向前远眺,草木丰茂,鸟鸣声忽远忽近,与蓝天落日交映出一幅唯美、壮丽的湿地生态画卷。

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栖息地——无定河湿地在每年的春秋季节,都会迎来大批候鸟在此休息、觅食。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横山管理站站长刘玉斌介绍,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仅鸟类就达17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大鸨;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灰鹤等24种;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鹭、大白鹭、草鹭等12种;植被有野大豆、野茼蒿、芦苇、牛筋草等213种,已成为动植物的生活乐园。一泓清水见民生,潺潺清水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源泉。

今年,榆林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工程为Ⅲ等中型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总工期为24个月。而作为无定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地——王圪堵水库已实现为6个县区供给水源,受益居民超200万人,年供水规模达8000万立方米。

针对榆林丘陵沟壑区干旱缺水与雨量分布不均问题,无定河区域科学发展适合当地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节水等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和保水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耕地沙化,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水”之变,折射出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一幅山青水绿、万物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黄土高原徐徐展开。

◆ 走出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绿农”步履铿锵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础。

地处黄土高原的横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却成为陕北地区水稻主产区,底气因何而来?

对比南方地区亚热带的气候因素,横山的优势是无定河横穿而过,奔流不息的无定河水满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稻灌溉的“决定性”条件。同时,无定河到了横山,流经宽阔的河谷地带,多了几分平静与舒缓,沿河两岸多是平整肥沃的土地,在河水的滋润下浇灌出陕北的“鱼米之乡”。

横山对区域范围内的无定河流域6条河流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计1210平方公里。科学规划,把无定河上游打造为省级农业示范区,把无定河中下游打造为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区,把芦河东岸和无定河南部区域的高标准农田打造为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率先在全市开展稻田养鱼试验项目,获得了亩产千斤稻和百斤鱼的科技成果,被榆林市政府评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依托“一带三区多点”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除了稻田养鱼产业,当地还“解锁”了一把农旅深度融合的“金钥匙”——陕北稻田养蟹。

在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稻田资源丰富,智慧的农民在里面养出了味鲜、黄香、上市早的稻田蟹。对于河蟹这种季节性美食来说,能抢先上市和抢占节日热点就是占据市场的重要筹码。

农历八月,驼燕沟村收获螃蟹的忙碌时刻如期而至。“陕北气候和农耕习惯与稻田养蟹的模式天然适配,水稻一年一季,能和蟹苗同种同收。而南方种水稻有晒田的习惯,不利于河蟹的生长。”说起稻田养蟹,驼燕沟村党支部书记乔俊宏滔滔不绝。和南方相比,北方转冷早,河蟹的性腺和其他器官会提早形成蟹黄或蟹膏,为过冬和来年繁殖储备能量。因此,早熟的母蟹虽然只有1.5—2两左右,但蟹黄香气十足,正好赶上中秋节前上市。

如今,这种“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稻蟹共生”模式在横山发展迅速,稻田养蟹规模已超4万亩、养殖户超30家,稻渔综合种养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驼燕沟村的乡村旅游和研学也进入双擎驱动的新阶段。稻田养蟹已成为横山无定河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充分利用稻渔互利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稻渔复合生态系统,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打造横山水产品、横山有机大米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无定河中游,坐落着一座陕北地区唯一荣获“中国千年古县”称号的县(区)——米脂,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农作物命名的县。

近年来,米脂立足谷子生产的区位优势,围绕强基地、抓龙头、树品牌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米脂小米特色产业,使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铿锵有力。

持续推进小米产业生产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品牌建设体系、专业服务体系、加工营销体系建设。截至3月中旬,米脂小米航天育种完成第3代地面选育;小米园区建成2.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扶持建成集谷子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国家级小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1个,加工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38家;研发了酵素、面膜、锅巴、醪糟等小米产品……

目前,全县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绿色小米生产基地1.5万亩,小米产业已被列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

此外,高西沟村和辛店通过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淤地坝柔性溢洪道治理模式,从淤地坝提质增效、旱作梯田产业化、沟坡综合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清洁小流域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形成生态产品,将原本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塞上小江南”,创造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奇迹。

◆ 打造千亿级新经济增长极——“绿氢”全面起势

9月13日,以“氢能·新赛道、低碳·新未来”为主题的中国(西部)氢能大会将在榆林召开。这是在陕西榆林举办的首届围绕氢能产业生态,探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性盛会。

2022年8月27日,陕西发布《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确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图”和“路线图”。明确了榆林氢能重卡装备制造及陕北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的战略定位。在国内进入“碳达峰、碳中和”的环保时代,榆林谋定“绿氢”这张产业牌,让生态和经济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基于需求端,榆林煤化工厂的生产环节需要氢能,同时煤转化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也需要600万吨至700万吨氢气进行中和;基于供给端,榆林氢气总供应潜力约60万吨/年、未来总供应潜力可达100万吨/年以上的资源优势,打造上游氢能制取,中游氢能储存运输,下游交通领域、储能领域和工业领域应用的新能源闭合式循环产业链,促进产业形成雁阵集群效应,榆林大有可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企业的带动引领。

按照“落地榆林、发展陕西、辐射西北、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陕西氢能公司致力于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推动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预计将于2030年建成1个氢能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1个国家级氢能示范园区,搭建起1万辆氢能重卡运营服务平台,实现每年500万吨氢能供给和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同时,大力发展风光电制绿氢项目,打造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燃料电池及制氢、储氢、加氢、用氢装备生产线,配套布局中试基地、试验检测、大数据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产业基金等生态体系。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榆林分公司的水电解制氢(氧)技术、水电解设备研发、制造及氢(氧)火焰切割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较于氢能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储运是产业链中最令人关注的环节。

中能氢储榆林研究院在氢的储存材料上取得了新突破,研制成功了分布式微管储氢系统与特种增强纤维复合高压储氢瓶,使氢的储存和运输更加高效便捷;榆林市政府还引进了一批氢燃料电池企业,如国氢科技、上海重塑、华清科技等一批领头企业。

此外,作为世界首个实用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首次实现了含氢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统的实用化和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达10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40吨,相当于植树48万棵,真正实现了环保与经济“双示范”。

如今,榆林市正在朝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氢谷、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的目标一路向前。

“未来榆林将形成一个千亿级的氢能产业集群,届时榆林不仅是西部的氢谷,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氢谷、世界的氢谷。”榆林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介绍。

绿心、绿水、绿农、绿氢,“四绿”是近年来榆林的发展底色。从“榆林蓝”到“榆林绿”,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榆林,立足资源禀赋,在绿色创新发展上率先出击,是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和市生态环境局在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必然担当。

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首善标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聚焦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景,共同擘画塞上“氢绿”山水画卷。

(冯英杰 高冠涛 李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榆林市人大常委会提供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供应